长春站40年变迁见证长春发展_长春信息网_长春新闻网
历经三代站舍、大小数十次改建、装修、扩建,长春站可以说不仅见证了世纪交替,更目睹了岁月更迭。回忆长春站40年的变化,从日式的第一代站房到欧式古典站房,狭窄的候车室变成飞架南北的候车大厅。从没有开水的简陋候车室到智能化的现代候车室,长春站的40年,也是长春发展的40年。
水泥地面 长条木椅 没有热水
春运期间旅客只能在站前广场候车
长春站最早建成于1907年。据资料记载,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,长春站回到了人民的怀抱。1979年前,长春站为一等站,1980年经上级批准,成为特等站。为了扩大运输能力,1981年,长春站新建一条旅客地下通道;1985年,延长了二三站台和3条客车到发线。改革开放之后,各地区之间经济贸易交流更加频繁,长春站日均旅客发送量从1978年的2.5万人次增加到1992年高峰日的4万人次,长春站的老站房面对滚滚人流显得不堪重负。
不仅如此,简陋的候车室没有热水,室内是简单的水泥地面、长条木椅,候车环境及卫生条件都不好。特别是春运期间,因为车站候车室容量限制,大部分旅客只能在站前广场候车。
考虑到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需要,1992年5月26日,长春站老站房以爆破方式拆除。1993年12月28日,一座现代化的车站大楼拔地而起。
新建的长春站大楼主体平面呈大鹏展翅形状,建筑的立面为对称式格局。该建筑裙房部分为3层,主体最高为11层,两翼部分为八、九、十层不等。白色的瓷砖表面,中间是一座高达四五层楼高的雄伟钟塔。内部是1个高架候车室,里面有4个候车厅、4座站台和1个售票室。售票室分上下两层,共有33个售票窗口,整体总面积达7520平方米,能容纳6500人同时候车。
新建的长春站不仅面积扩大了,候车室增多了,功能也更加齐全了。最关键的是,在春运高峰期,旅客再也不用在站前广场候车了。
2003年再次改造扩建北站房
高架候车厅可容纳9000人同时候车
2003年8月,沈阳铁路局按照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总体部署,确定了把长春站建成体现省会城市特征的“吉林第一站”的目标。从当年9月18日起,开始对长春站主站舍进行改造,并扩建长春站北站房。
工程从2003年启动,于2004年6月30日全面竣工。全新亮相的长春站布局更加合理,设备更加先进,服务设施功能齐全。从外观上看,白色的瓷砖变成了铝塑复合板材料,更加美观新颖大方。从前的高架候车厅扩建到1.1万平方米,最多可容纳9000人同时候车。4个候车室设计风格各异,仔细观察的话,可以从天棚、墙面、座椅的颜色上区分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风格。这个时候,候车室的座椅变成了航空座椅,高雅舒适。每个候车室内还设置了旅客饮用开水间,开水间里全部是热感应水龙头。卫生间和盥洗室内,镜子、洗手盆、干手器、皂液架、镜前灯一应俱全。
除了普通候车室,长春站内还在第三候车室设置了母婴候车区,软席候车室设半隔断式小包房,软座沙发、茶座一应俱全。售票大厅内,大型电子显示屏、自动触摸式查询装置,极大方便了旅客购票、乘车。
新建的长春站北站房划分为铁路客运部分和商业部分,总建筑面积达50532平方米。其中,铁路客运部分分上下两层,建筑面积达7443平方米,一层设置售票厅、问讯处等;二层为进站综合大厅,旅客可乘自动扶梯到达二层,经高架通廊进入高架候车厅后检票直接进站;母婴及残疾人等特殊旅客可通过北站房南侧的垂直电梯至二层进站。
南北同时进站,不仅缓解了南站房的压力,还方便了住在北部的市民和旅客乘车。
长春站历时5年改造
实现了南北全面贯通
社会在发展,长春也在发展,来到长春的旅客越来越多,长春站的客流量也越来越大。2006年,长春站日均接发旅客列车190列,全年发送旅客1219.5万人次,随着客流的日益增加,2008年高峰日长春站旅客发送近10万人次。
虽然只是短短5年时间,但长春站既有的候车能力和承载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,特别是随着哈大客运专线和长吉城际铁路的开工,长春站新建高速列车专用车场和扩大候车区域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。2008年,以拆除北调车场和北站房连接通廊为标志,长春站开始了包括立面装修、扩建高架候车室、新建站台雨棚等工作的新一轮站场改造。
为了满足站场施工改造需要,2010年5月17日,新建的长白路临时候车室和临时站台启用;2010年6月24日,由原车站科室办公场所腾空改建的临时第三候车室启用; 2012年9月20日,封闭南站房,同时重新启用北站房。
相信很多市民还记得,如今已经成为居民区的长白路临时候车室,在改造期间绝对是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。去往沈阳、大连等方向的很多火车都需要在那候车、进站。
这样的改造工程一直持续到2013年,2013年11月25日7时20分,历史注定会定格在这一时刻,当6375次列车正点驶出长白路临时站台,作为改造工程期间的过渡设施,长白路临时候车室和临时站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宣告停用。以南、北站房同时具备购票、乘车、进出站功能为标志,长春站实现了南北全面贯通。备受百姓关注的、历时5年的长春站站舍改造工程正式结束投入使用。
建筑风格由中式简约变为欧式典雅
4个候车室合体成一个候车大厅
改造后的长春站主楼建筑,从外观看又有了新变化,花岗岩石贴面、8根3层楼高的爱奥尼巨柱支撑着高大的雨棚,形成壮观的柱廊。一层两翼及中间主体的43个券拱形门洞,形成长达200多米的双排券柱廊。
从长春站正面看,通高矗立着4组8根高达8层楼的爱奥尼巨型壁柱,壁柱之间,是一高大的券拱形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屏,大楼两翼各有17根爱奥尼方形壁柱直抵大楼由低至高的宽大的檐口,建筑风格由原来的中式简约变更为欧式典雅。
崭新的长春站共有扶梯45部,垂梯17部,保障旅客无障碍通行。南北站房之间的候车大厅贯通,不再设置单独分割的候车室,而是一个宽敞明亮、开阔通畅的敞开式候车大厅。大厅设置了4000个座椅,可同时容纳15000人候车。候车大厅内设自动检票闸机63个,还有“春之约”服务台、“轮椅姐”朱立红爱心服务室、手机加油站、商业网点等多项便民利民设施。新站舍设南1售票处、南2售票处、北1售票处3个售票处,总面积达3250平方米,55个人工售票窗口方便旅客购票。32台自动售票机、14台自动取票机可容纳4000人购票。
旅客出站口实现“零换乘”
长春站进入一个崭新的纪元
长春站不仅候车室和外观有了极大改变,而且站台也增加了。施工改造结束后,长春站共有16个站台,其中9—16站台为高速场,主要接发哈大高铁动车及长吉城际动车。1—8站台为普速场,主要接发普通旅客列车。
如今,长春站日均接发列车约300余列,站台全部为高站台,列车地板与站台面平齐,旅客可以不用上台阶直接上车。
站台的风雨棚支柱立于线路之间,改变了原有支柱立于站台的模式,给上下车的旅客提供了宽阔的视野。旅客出站口直接与地铁、轻轨、出租、公交等社会车辆相连接,真正实现了“零换乘”。
新配备的自动售票机、互联网自助取票机、检票闸机等全新的客运设备设施,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更加舒适、便捷的服务。站场环境和设备设施的提档升级,标志着长春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。
40年间,从老站舍到如今的现代化站房,从年旅客发送量927万人次到现在的3249万人次,从日均2.5万人次到现在的高峰日20.4万人次,从接发旅客列车120余列到现在的392列,长春站历经了岁月洗礼,它的不断变迁,给许多长春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。无论是2010年12月30日长吉城际铁路首趟列车开行,还是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开通运营;无论是2012年长春西客站的全面启用,还是2015年11月15日龙嘉站划归长春站管理,长春站40年的变化,浓缩的是长春的发展变化,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铁路服务水平的提升,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,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,所带给人们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幸福。